成長的題目,寫過一次又一次,但依然未厭倦。
原因,大概因為自己還未長大吧。
究竟什麼是成長?這所謂的成長,究竟是一瞬間發生的事,
抑或是真的有段時間,稱為成長期呢。
如果是在一剎那的事, 那麼它會在哪一刻發生?
是十八歲生日把蠟燭吹熄的一瞬,是跟小情人偷嘗禁果的一瞬,
是升上大學的一瞬,是變成上班族的一瞬,
還是有其他不為人知,
又或是屢遭忽略的標杆柱,用以訂定,成長的界線?
而成長是不是一定是自己想要的?
小學老師總愛要求學生說,
“來同學們,告訴老師,你們的志願是什麼”,
又或者是喜歡把作文題目定為“我的志願”、“假如有一天,我是…”,
“老師!什麼是志願?”
“志願就是長大之後你要做什麼咯,像是老師,醫生,警察…”
“哦…我要做警察!”
“我要做老師!”,“…消防員…”,
“畫家。”,“郵差!”,“醫生…”,“律師”…
“老師,我不會寫這個題目叻…”
“你以後想做什麼就寫什麼,像百萬富翁啊,醫生啊,警察啊,太空人啊…”
曾幾何時,我的志願答案,作文方向也依循老師原先給的,
大家都一樣,一樣是老師預設給我們的志願,
一樣是大人為我們預定的框架,
一樣是朝著人家為我們想好的“假如有一天”邁進…
要不是小學時學校辦過一場好像是叫《你的孩子,不一樣》的講座,
講座內容不外乎就是那些“不要用成績來評定孩子的能力,
不要因為考不好就打,不要跟別的孩子比較…”
那是一場辦在家長日,領完成績冊之後的講座,
那是一場救了全校小孩的講座,
因為那場講座會之後,她再也沒試過拿著成績冊和“藤條”,
一科一科算賬,真的逢年過節都要送禮給主講人了…
我爸一直以來都比較開明,隨著自己家孩子逐漸長大,
給我們的自由也越來越多,不打不罵,
只有語重心長地慢慢分析給我們知道,
一直到現在他都是那句話,“你覺得對,就去做,但要自己負責…”
這篇網誌不是要告訴你說小學老師多霸道,
多愛預設學生的志願,作文題目,
更不是讓你知道我家兩老如果教育孩子…
只是想問說,大家難道不也是這樣走過來的嗎??
那對於自己的現階段,有多少是和你15歲那年預設的“未來”一樣?
有多少是未出現在你的預設,卻活生生在現實中上演的?
或者是,你根本沒在想,只是見步行步?
20歲過了一半,剛完成我的大學一年級,
接踵而來的是21,22,23…大二,大三…
還有就是自己預定了卻又未必會實現的“如果有一天”。
如果只有60歲的壽命,那我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,
那接下來的三分二呢?
又有多少會和現在自己想像的吻合?
身邊朋友陸續有人休學或是轉換跑道,說不滿現在狀況,
說不喜歡這樣的方式,說已經找到目標,說... ...
我真的佩服他們的勇氣,
至少他們說到做到,而我,
就只是一直不斷在放棄自己最初的夢想,
慢慢偏離軌道,逐漸抹煞當初那最樸實真誠的“未來”...
越是長大,也是覺得自己容易妥協,
對人妥協,對環境妥協,
也可以加以美化說成“我只是稍作改變…”
“改變不了環境,但可以改變自已”,也許真的沒錯…
回首來時路,到底有哪些和你在出發前預定的一樣?
而現在佇立著的地方,又是不是你想要的?